三十年风雨地质路

发布日期:2012-10-17   编辑:政治部    来源:李开富    阅读:2848次

在安徽煤田地质局建局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名奋战在地质战线30余年的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心情无比激动。回想30余年的地质生涯,其间转战南北,为祖国探寻地下宝藏。有苦有乐,粗书于后,以供评阅。

1954年从北京地质学院专修毕业后,即到山灵石两渡212地质队实习,半年时间初步熟悉了岩石裸露层的地质填图、选择地质点定点描述及采集标本小煤窑采集大样。了解了古生代奥陶系石炭二叠系的岩性特征,煤层的发育及赋存关系以及后期的室内编制等。次年分配到煤炭管理总局地质勘探局峰峰办事处地质调查队工作,其间调入138队,1968年参加安徽宿东朱仙庄会战,后几支会战的地质队合并为第三勘探队,我便在此一直工作到退休。

初踏入工作岗位在河北地质调查队,主要从事鼓山西和河南西子针矿岩石半裸露地区搞煤的找矿与普查,提交该地区普查地质报告,当时技术人员紧缺,我受过专业教育,很快便挑起大梁,记忆尤深的是在孙庄区勘探设计中,采用了600米勘探线距(比规范增加100米)勘查设计地质报告,得到总局批准认可,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工作信心。其后在武安邑城区在普查报告中,我们试着编纂了该区的地质发展史,正式的1:2.5万的地质填图,内心充满极大的成就感。在138队工作期间,我们沿太行山东麓及平原隐蔽区,从南往北普查找煤,在定兴西隐蔽区布钻施工一孔,钻探深度达1020余米,但未穿过第三、四系松散层,由此得出保定地区京浦铁路以西1000米以内隐蔽区无煤的结论,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1964年初138队调赴安徽宿东,参加朱仙庄矿区精查勘探大会战,这次会战集中了138队、178队、126队和江苏169等四个队的精干人员,开动30余台钻机,奋战10个月,我们技术部门也迅速反应,于同年11月提交了精查地质报告,获得精查储量2.5亿多吨,为矿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与此同时,我们调配地质技术人员编制地质报告,调配鉴定员做岩芯鉴定,钻孔完工及时提交所需资料。每孔七项资料统一格式完善,之后这种模式被会战指挥部采用,广泛推广应用于各队。

特别难忘的是1965年在宿西童亭地区进行普查勘探。我们的足迹踏遍周边400余平方公里,同年7月即提交了童亭地区普查设计。后来的施工及精查报告证实,该区是较有希望的含煤区。在编制设计方案时,我们分析了该区的含煤地层,结合以往经验,根据物探和钻探资料编制的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显示,该区具有极大的可查性。故朱仙庄会战结束后,138队6台钻机移师童亭地区,我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主编地质报告,负责全区地质“三边”工作,这期间,完工钻孔100个,工程量45900余米,我们也于同年12月成功提交该地区普查地勘报告,初步划定童亭、孙疃、任楼、五沟和西童亭等五个区块,储量计算面积185平方公里,获得—800米以上,以气肥焦煤为主的普查储量16余亿吨。这是本区首次确认的普查标量,为该区后来的详精查勘探打下坚实基础。

文革初期,受大环境的影响,虽几经破折,但仍未脱离地质,我们到钻机劳动,做小班记录,清洗岩芯,填岩芯,做鉴定员,步行或骑自行车到钻机做岩芯鉴定,下准见煤预告。有时回驻地太晚错过吃饭时间,就在集上买碗面条充饥。在钻机蹲守等候停钻时,即使深夜停钻,我们也毫不懈怠,连夜赶回队部叫来测井,其间甘苦自不必说。

在临涣工区工作时,我们根据地震知识编写的该地区地质报告作为范例被编进“综合勘探方法是多快好省勘探煤田的重要途径”一文,在业内推广。在童亭普查区北部施工时,我们越过详查阶段分别提交了韩村一、二井田、韩三勘探区三件综合地质报告和韩四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获得—800米以上储量12.6亿多吨。在淮北组织勘探大会战时,我们集中了地质、煤质、测量等技术人员,定期交换研究分析地质资料,对小区的分界断层和主要断层均严密验证,圆满完成该区的地质“三边”工作和报告编制任务。完成野外施工后,及时提交详查地质勘探报告。获得–800米以上详查储量15多亿吨,新增许町2.5亿吨,汇总北部地质,完整显示童亭北区全貌,全区总计–800米以上储量约30亿吨,准确完成编制总体规划的各项技术指标。

1983年我调回队部担任总工程师,我们健全了队技术人员负责制,每月地质月报会,技术部门及现场机长定期交流会,并行文上报省局;推广计算机的应用,组织人员充实计算机室,成功编出钻孔柱状图制图程序,地质储量计算程序和人事管理表格程序。深入现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编制界沟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时,吃住在现场,帮助现场技术人员做好地质图和底板等高线图校正;在祁南井田精查勘探时,边到现场了解情况,边进行室内报告编制;为寻找勘探后备区,多次到砀山关帝庙,测定钻孔位置;在涡北施工时,我们科学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准确分析在涡北区龙山背斜西翼与花沟两个背斜之间的凹陷中可能有次级小隆起,设计了一个孔(772.8米),结果孔深超过800米,根据岩性(未见化石)判断属于上二叠系上部地层,故在1000米以上找煤希望不大,避免了无效钻探。

岁月如梭,五十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们一生的追求都是为了祖国的地质事业。为庆祝建局60周年,撰写此拙篇,祝我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再建新功,为煤田地质勘探事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赋诗一首抒情怀:

太行东麓始起步,投身地质即为家。

三十余载风雨路,辗转两淮探地下。

四处奔波寻宝藏,探出乌金建国家。

井上井下验资料,得来成果乐开花。

退休多年心牵系,发挥余热勘华夏。

搜索思绪忆当年,跋山涉水走天涯。

祖国天天在发展,日新月异放光华。

如今八十已有五,身康体健享年华。